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北京市印发十三五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6-09-06 浏览次数:1,685 次

 9月6日上午,市发展改革委召开“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崔小浩委员介绍了规划编制基本情况、发展基础、发展思路和目标以及主要任务。
  一、规划编制基本情况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是本市“十三五”规划体系中的重点专项规划,着重突出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先行官的理念,突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环节系统协调,突出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效率,突出未来五年重大任务落地,从强化首都核心功能、促进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人民满意度和获得感等方面对全市基础设施未来五年发展进行统筹平衡,是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支撑,是安排本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和年度目标的重要依据。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是加强与国家要求相衔接。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中央精神,全面对接国家要求及具体指标,做实做细规划。二是加强与市委市政府部署相衔接。通过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进行充分对接,与国家民航、铁路等部门反复对接,明确本市重大项目未来五年建设实施计划。三是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衔接。与交通、水务、园林绿化等相关市级专项规划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衔接平衡。四是加强与属地政府发展需求相衔接。广泛征求了16个区、区属相关部门及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充分考虑了区域和行业的发展需求。
  二、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市基础设施累计投入约9168亿元,同比增长50%,集中推进北京新机场、高速铁路、城市轨道、南水北调、污水处理、热电中心、森林公园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是区域交通网络逐步构建。全面启动北京新机场建设,建成京沪高铁、京石客专,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982公里。二是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发展。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554公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40%提高到50%。三是水资源保障形成新格局。南水北调中线全线贯通,新增10亿立方米调水能力。四是生态品质不断提升。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7.5%,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5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1.6%。五是能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六是投融资机制不断创新。
  总的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本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的五年。同时,城市发展难题依然存在,基础设施领域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瞄准一流、攻坚克难,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强化基础设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突出问题导向、突出内涵集约、突出发展引导、突出安全保障,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建管并重,在集中力量治理“大城市病”、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等重大任务上提供坚强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百姓获得感,围绕人民关心的问题、身边的问题、感受深切的问题,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打造系统完善、便捷高效、安全可靠、协调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奠定坚实基础。
  到2020年,基础设施能力供给更加充裕,空间布局更加协调,发展模式更加绿色,服务水平更加优质,运行更加安全高效。
  四、主要任务
  (一)高标准建设公交都市
  牢固树立“公交优先”理念,打造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上地下协同的立体公交体系。一是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启动修编新一轮建设规划,运营总里程提高到900公里以上,积极推进开行市郊列车。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75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0%。二是优化公交系统。三是引导自行车回归城市。形成连续成网的3200公里自行车道路。四是全面推进便捷接驳。建设苹果园等8个综合交通枢纽,实施中心城长途客运站功能外迁。中心城全日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
  (二)完善道路交通网络
  全面推进治堵攻坚。一是优化城市骨干道路网,打通“三环半”主干路系统,基本建成四环内主干路网。二是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理念,打通微循环。三是加快完善城乡路网。四是深入挖潜、统筹配置停车资源。五是推进智能交通建设。
  (三)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
  构建区域“四纵四横一环”通道,打造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服务世界级城市群。一是建成北京新机场。二是建设互联互通高速铁路网。三是全面打通高速公路断头路。建成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
  (四)构建多元供水格局
  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制度,严守“三条红线”,努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一是坚持节水优先。用水总量控制在43亿立方米以内。二是提升城市供水能力。新建改造中心城供水管网1000公里,推进自备井置换。三是优化水资源调配。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扩能,加强应急水源、海水淡化等战略资源储备。四是涵养保护本地水源。地下水年均开采规模控制在17亿立方米以内。五是强化再生水循环利用。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2亿立方米。
  (五)拓展绿色生态空间
  建设森林城市,构建林水相依的绿色生态体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一是完善绿色生态格局。推进“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建设。形成绿道网络。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二是加强河湖水系生态治理。推进水系连通、水质还清,重塑北运河、潮白河生态系统。三是加快永定河生态治理。
  (六)系统治理污水垃圾
  坚持源头治理,立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全面推进污水垃圾治理。一是实施第二个污水治理三年计划。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河道黑臭水体,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9%,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二是高标准建设污泥处置设施。污泥处置能力达到6400吨/日,全市污泥无害化率达到100%。三是构建垃圾全过程管理体系。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3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以上。
  (七)发展绿色低碳能源
  建设多元多向、绿色低碳高效能源体系。一是优化能源结构。2017年城六区和南部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900万吨以内,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质能源消费比重力争提高到90%。二是建设坚强可靠电网。城市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5%以上,科学布局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三是发展城乡清洁供热。四是完善燃气和油品设施体系。
  (八)高标准建设重点区域基础设施
  树立“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理念,发挥基础设施引导作用。一是提升核心区基础设施品质。二是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服务生态城市建设,统筹区域内外,强化基础支撑。构建大尺度森林湿地,推进潮白河、北运河生态廊道治理,实现水城共融。试点近零排放区。三是完善冬奥会及世园会基础设施。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四是夯实新城、乡镇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实现区区通轨道,新城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2以上,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5%。
  (九)提升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力。宽带网络接入能力超过“百兆入户,千兆入楼”目标,基本实现4G移动通信网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开展5G建设示范。二是提供智能互动城市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三是加快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体系。四是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70%雨水就地消纳面积达到20%。五是探索建立网络化、全覆盖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
  (十)共筑安全可靠城市
  树立安全底线思维,建设坚强可靠的基础设施运行体系。一是加强设施消隐改造。加强轨道交通、桥梁隧洞等老旧和病险设施及管线消隐改造。二是强化生命线安全保障。完善水电油气等资源应急储备和调度制度。三是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完善地质灾害、地震、气象、洪涝等预警预报系统。四是坚持共建共管,引导全社会共守城市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为加强规划落实,同时提出了加强衔接、深化改革、强化依法实施等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