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劳动午报 如今郭公庄水厂建筑群耸立

发布时间:2014-03-24 浏览次数:1,462 次

 

 

3月24日 劳动午报 第06版

 

“郭公庄水厂12个‘大碗’开始做满水试验了!”上周,从北京市政路桥市政集团二处郭公庄水厂施工人员的微信朋友圈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条信息。开始满水试验,意味着郭公庄水厂需要“盛水”的构筑物已经全部完工。12个“大碗”,指的是这些构筑物里的12个机械加速澄清池,也是郭公庄水厂的核心工艺车间。

 20124月,作为南水北调进京水的“转换器”,郭公庄水厂正式开工建设。两年过去了,建设进度如何?昨天,记者来到位于南四环花乡桥南的这片工地进行探访。

土建工程量完成90%

去年4月份记者来时,郭公庄水厂还是由十数个大坑组成的一片空旷土地,看不出任何水厂的模样。再往前,前年7月份,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建设者们进厂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垃圾。 然而现在,这里已经是数十座构筑物耸起的初具规模的水厂。

 “我们现在的土建工程量达到90%了,也就是说需要过水的这些构筑物主体都完工了,其他就是一些外墙、封顶的施工,这基本上能保证按照甲方要求的时间,在今年内完工通水。”主管技术的项目副经理刘明华说。

 沉降池、炭吸附池、机械加速澄清池、预臭氧池、清水池已经完成建设,做完满水试验,就要加盖顶盖,保证南水的干净安全。目前正在开挖土方安置连接各构筑物的管线。

 “把那个递上来。”工地各处都可以看到工人们繁忙的身影,身系安全带的工人们在脚手架上穿梭灵活,手里的活儿稳当有序。

由于各工序间相互影响,所以做完管道后,才可以封墙验收。

 31处构筑物满水试验

来到“大碗”边,阳光照耀下,一池清水泛出碧蓝见底,反射出金色的光芒。

12个“大碗”6个一组,分列于厂区中央的格栅间、提升泵房东西两侧。光是“碗底”,就有 2.4 厚,整体高度达到 8 满水试验向池内注水分3次进行,每次注入为设计水深的l/3。相邻两次充水的间隔时间不少于24小时。每次注水后宜测读24小时的水位下降值。

经专业技术人员检查构筑物有无渗漏并测量计算水的损失消耗值合格,再进行下一部分注水。

“构筑物满水试验,其实就是检验钢筋混凝土结构密闭性是否合格,经过这几天的试验,还都能做到不渗不漏,是合格的。”刘明华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12个“大碗”里,只有2个在做满水试验,其他都在“等待”状态。

刘明华解释说,经过与专家沟通协调,考虑到未来这里要向居民输送饮用水,为保证京城居民未来的用水安全,所以满水试验用的都是自来水,而非中水。

 既要保证安全,又要节约成本,北京市政路桥市政集团二处的施工人员想到了依次试验的方法。以这12个机械加速澄清池为例,每一“碗”水加满需要 3342 立方米 水。

施工人员将水池分为2个一组,每做完一组,再用水泵将水抽到下一组水池进行满水试验。这样循环利用,既保证了水质,又达到节约的效果,12个水池一共用水 6684 立方米 。如果12个“大碗”同时试验,需要的用水量就是 40104 立方米 ,是现在的6倍。

“全场31处构筑物都要做满水试验,你算算,这能节约多少!”刘明华说。

每天工作像上了发条

每天早上,主管生产的项目副经理仇立发一起床,先是上工地转一圈儿,看看各个岗位是否开始正常运转。到了730食堂开饭的时间,再回去吃个早饭。这顿饭也吃不踏实,喝口粥,电话打进来;吃口馒头,又有电话打进来;再夹筷子咸菜,还是有电话打进来。

 各种协调、统筹、检查、安排……从起床开始,就像上了发条一样,停不下来。和仇立发一样停不下来的,还有刘明华,以及工地上所有的工作人员。

到了晚上,工人们下班,工地上安静了许多。吃完晚饭,几个项目副经理又跟手下的施工人员一起,安排第二天的计划。一方面了解了解施工员干活儿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培养新人挑大梁。(劳动午报 记者 边磊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