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23 浏览次数:1,536 次
《申鉴》是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荀悦的政治哲学论著。全书5卷,不论是论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还是养生,通篇贯穿儒家思想,对谶纬神学及迷信思想的批判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出自《申鉴·俗嫌》。这“四个不”是荀悦切告当政者的从政良言。意思是说,作为一个正直的人,要坚持正确立场,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不听动听的话语,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作虚伪的事。
时光流转,岁月更替,时代变了,但是“四个不”的核心思想没有变,至今仍振聋发聩,是对形式主义的当头棒喝。
曾经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会议也好、文件也罢,都属于“形式”,但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沉醉于“受虚言,听浮术,采华名,兴伪事”便是十足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对务实精神的一种亵渎,因为它既“省力”又能“讨好”,容易被一些“聪明人”利用。它助长官僚主义、个人主义,已经成为影响事业发展的一大祸根,必须以“四个不”坚决反对和克服之。
当前,一些“受虚言、听浮术、采华名、兴伪事”的形式主义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有的打着改革的旗号摆花架子、走过场,不去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有的干部要求访贫问苦时不要安排三楼以上的贫困户,因为“领导爬楼累”、贫困户的形象“上镜头不好看”;有的干部查看灾情要当地干部背自己过河,因为领导怕湿鞋;有的热衷于“著书立说”,而自己并未参与策划编辑,图的只是名和利。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
“受虚言”就是对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等歪风的纵容。只有“唱功”没有“做功”,一切等于零。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历来为国人所不齿。现实生活中,喜欢颂动听之言者有之,主要原因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党员干部只有“不受虚言”,多讲言真意切、质朴无华、群众易懂的语言,才能拉近干群关系,破解难题、化解矛盾、推动工作。
“听浮术”是对迎合奉承、溜须拍马、见风使舵、世故圆滑、阳奉阴违等歪风的纵容,其后果是滋生助长投机取巧、偷奸耍滑、弄虚作假之风。对那些巧言令色的干部,我们千万不要轻易表态,要坚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原则,静观其行,甄别真伪,勇敢揭穿浮躁不实之术,把心思和功夫真正引导到解决实际问题及谋求实际成效上来,以实干求业绩,最大限度地赢得民心。
“采华名”是对花拳绣腿、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冒进浮夸、沽名钓誉等歪风的纵容,必将陷入工作不落实,花点子、虚套子、高指标、空口号之泥潭。东汉政论家、文学家王符在《潜夫论·叙录》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意指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党员干部必须坚决抵制“采华名”,做到不谎报浮夸、不沉醉于“文山会海”、不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刹住无视组织、无视财力、无视民意的大规划、大项目、大投入,摒弃面子上的盲目攀比、步子上的盲目跟风,助推克勤克俭、真抓实干之风,笃求“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之绩。
“兴伪事”是对重面子、不谋实事、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化公为私、以权谋私等歪风的纵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不谋实事”的官不是好官。“崇尚务实、摒弃浮夸”一直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传习录》说:“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增广贤文》说:“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在中国古圣先贤看来,“谋事”是否“实”,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尺。假伪不实之人历来为民众舆论所厌、为正人君子所不屑。这些思想,就是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因其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因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作为传统美德,务实精神在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党员干部只有“不兴伪事”,以打基础、利长远反对伪事,才能根治“政绩急躁症”,才能杜绝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路边工程”及临时突击的“迎检工程”,才能让一心一意谋实事、干实事的干部有位子、有舞台,才能引导和激励更多的党员干部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重温“四个不”、传承“四个不”,以“四个不”作为反对形式主义的利器,我们的思想将更纯正,“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将会不断传续,嘴上说的、会上定的、纸上写的将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