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10 浏览次数:2,263 次
优秀共产党员吕祥锋
吕祥锋,男,汉族,1982年出生,2004年入党,博士(后),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市政路桥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入选西城区、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被评为2015年度北京市政路桥集团“五好职工”。
一、坚定理想、爱岗敬业,践行了当代共产党员核心价值观。
吕祥锋同志有强烈的事业心,热爱企业,始终保持端正的工作态度,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吕祥锋同志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实验室、测试基地和病害现场等生产一线,致力于城市道路、地铁沿线、管线周围病害发生理论、探查与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科技和研发工作。他刚到研究院工作,就面临着重新选择方向、找问题切入点、找课题结合点,在重重困难面前从未说过“苦”;试验基地建设期间,每天往返于家、单位与基地,经常回到家已经接近凌晨十二点,在重重压力面前从未提及“累”。三年间,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积累,创立了研究院岩土工程学科新方向,组建了岩土工程创新团队,搭建了岩土工程试验基地。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应邀担任国际SCI期刊审稿人,英文科技期刊《Petroleum》邀请审稿人,担任《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1项、西城区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1项、西城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项目1项、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科研项目1项、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作为骨干完成北京市优秀创新团队项目1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企业合作项目2项,为研究院城市岩土病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努力创新、勇挑重担,不断创新岩土病害诊治新技术
吕祥锋同志积极发挥个人特长和潜能,积极主动的工作,勇于分担,敢于承担。他带领研发团队从岩土构造与外部环境耦合作用出发,建立了岩土体临界形变阈值及触发破坏准则,形成了岩土病害微损钻进强度探测技术、病害岩土定向注浆快速固稳技术和复杂地层开挖新型锚杆支护技术。并创新提出病害隐患精细探查方法,首次自主研发了单参量旋转钻测仪、多参量钻测触探仪、孔内自吸水降温装置及光学病害信息采集系统等多套岩土工程科技装备。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并在国际SCI期刊和国内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另外2篇专业论文由国际SCI期刊接受审稿,3篇专业论文由国内重要核心期刊接受审稿。凭借学术上的突出成就和科研上的创新成果,2015年,吕祥锋同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北京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成功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三、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实效,促发学、研、产、用并进发展
在反恐形势愈加严峻环境下,他提出了北京地铁人群密集区混凝土绷带与多孔复合护层节能抗爆袭新技术,进行了地铁车站隧道梁柱固稳抗爆测试应用,研发了地铁车站隧道用抗爆锚固成套技术装置。建立刚-柔-刚支护体系,设计了分级抗袭防护结构优化方案,应用于城市岩土工程动力灾害控制,研究成果获得2015年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编著专著《地下空间结构耦合防护理论与抗爆震数值模拟》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他自主创新研发了道路病害微钻诊断成套技术装备,利用单参量钻测和单孔光学细观成像技术,在雷达探测疑似区开展精细确诊探测,以解决北京城市道路及地铁区间塌陷频发问题。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该项技术成功应用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中央电视台光华路、建外大街与东大桥路交界、建国路大望桥等雷达探测疑似区或盲区的精细确诊探测及宣武门外大街达智桥胡同道路改造的检测,确保了纪念活动行进线路道路安全。在千米深部矿井,该项技术成功解决了首钢矿业公司杏山铁矿井巷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效果评价难题,同时节省注浆作业,节约大量工程成本,项目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公路青年科技奖”,并在《北京公路》2016年第1期进行了事迹报道。
吕祥锋同志不计名利、踏实干事、敢于担当、勇于挑战,在平凡的科研岗位上,发挥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入研究院工作虽然才三年的时间,但是他已经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为企业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青春和力量,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持续提升,成为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