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政路桥集团、市政集团“十佳青年” 张革军
他叫张革军,今年35岁,现任市政集团四公司南水北调配套东干渠10标工程项目经理。虽然年纪不大,但经历了京沪高速、奥运成府路泵站、蒲黄榆快速路等十余项市政、水务工程,逐渐成长为一名项目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
在他的带领下,南水北调东干渠工程,几次被建设管理部门评为“质量管理先进集体”、2013年被北京市住建委评为“北京市绿色安全文明工地”,2014年他本人更是被市政集团、市政路桥集团两级单位分别授予“十佳青年”光荣称号。
一项项荣誉耀眼夺目,既是对他本人项目管理才能的认可,又是对项目团队勇创佳绩的肯定。
沉降控制破纪录
张革军担任南水北调东干渠10标项目经理以来,带领项目班子战胜了交底时间晚、隧洞地质围岩变化大、穿越障碍物多、风险源密集等困难,历时14个月,于2013年11月25日,终于在全线率先实现隧道贯通。
总长三千多米的盾构施工中,盾构下穿的所有地面构筑物的沉降值最大仅为允许值的56%,创造了盾构穿越大型构筑物沉降值控制的新纪录,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评价。
南水北调东干渠10标段盾构共下穿5个风险源,包括1条城际铁路、6座桥、12条路和1条河。其中,京津城际铁路是该标段第一个特级风险源。盾构与285号墩桥桩净距为7.29米。期间,张革军四天四夜坚守在盾构监控室,听取监测结果,并按时向各方领导汇报,有效保证了盾构穿越安全。监测结果显示,盾构穿越后高铁桥墩间差异沉降仅0.5毫米,远小于桥梁2毫米沉降控制值。同样,下穿一级风险源化工桥桥区时,盾构机与匝道桥桥墩最小净距4.54米。通过采取合理措施,穿越后桥墩差异沉降仅0.6毫米,远小于桥梁5毫米差异沉降控制值。
安全、质量全程把控
施工过程中,张革军始终将工程安全和质量视为自己第一件大事来抓。他明确提出,工程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灵魂,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对项目的质量管理从源头控制入手,狠抓材料关、技术关,提高人员的质量意识,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和“三检制度”,对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在安全管理方面,在南水北调东干渠工程担任项目经理期间,张革军主持制定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奖惩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32项,并逐项实施。同时,项目部严格执行《北京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员6名。对全员进行安全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共教育578人次。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共教育148人次。制定应急预案并演练,提高人员应急响应能力,演练12次。
工期、成本精益求精
在工期控制方面,东干渠10标段在全线共13个标段进场较晚。为了夺回工期,全体职工日夜奋战、攻坚克难,24小时不合眼是常有的事儿。期间,该同志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将传统的混凝土护壁桩改为钢支撑及地连强防护,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更将工期提前了2个月,并将设计要求的6辆台车改为4个,同样节省了工期和资金。这样一来,仅用了4个月就完成了场地硬化、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施工、基坑开挖、盾构组装等7个月才能完成的前期工作,为盾构施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保证了全线的工期节点。
成本控制方面,张革军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围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抓好精细核算工作”,通过细致认真地技术计算,控制施工成本,避免浪费。
例如,根据隧道工程特点,在工程安全防护设施上采取一次性防护到位,避免防护费用重复发生,既利于现场施工又节省了大量费用;在二衬钢筋下料方面,根据结构尺寸,采用定尺钢筋,减少下料时的浪费,节省1%(总钢筋用量近3000吨),就是30吨钢筋,一吨钢筋造价是3000至4000元,仅二衬就能节省造价10—12万元;对于二衬混凝土浇注,施工员、试验人员跟班盯点,确保混凝土一次成形的外观效果,减少修补工序,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对于机械设备租赁费用一次包死的方法,有效限定了费用支出;注重变更鉴证工作,坚决避免项目经营成本受损失。由于他在成本方面的精打细算,使东干渠10标工程的各项费用均在控制标准之内。
张革军常说,带队伍必须以身作则,不然别人就不会服你;干工程必须全力以赴做到做好,不然会砸了“北京市政”这块牌子。
目前,他所负责的南水北调东干渠10标工程,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他坚持每天早饭前爬下30米深的竖井进隧洞去检查一次。他说,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要是哪天让他不下井,他还真就吃不好饭了。 (市政四公司 供稿)